“想要孩子却自然怀孕困难的话,人工授精或许是个选择。”坐在东京新宿一家生殖医院的等候室里,37岁的由美子翻着手中的宣传册喃喃自语。她的经历并非个例——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数据显示,2021年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诞生的新生儿占比已达6.2%,这个数字在十年前还不足3%。
走进大阪梅田的某知名生殖诊所,早晨8点的候诊区已坐满戴口罩的夫妇。院长佐藤医生透露,近五年患者数量年均增长15%,特别是40岁以上女性占比从2018年的28%跃升至2022年的41%。“很多人年轻时忙于事业,等想要孩子时却要和时间赛跑。”他说着指了指墙上电子屏,当天的预约排号已到第87位。
这种变化与政策松绑密不可分。2019年厚生劳动省将人工授精纳入部分保险范围后,单周期治疗费用从30万日元直降到10万日元(约合人民币5000元)。东京都内某医院甚至推出“分期付款套餐”,首付2万日元就能开始治疗。
“我们提供从基因筛查到坐月子的一条龙服务。”名古屋某高端生殖中心的宣传语格外醒目。如今日本人工授精医院正上演“军备竞赛”:京都的诊所引进AI精子筛选系统,神户的医院推出“卵子质量评估”App,连冲绳的机构都打出了“治疗度假套餐”的招牌。
不过这些服务价格差距悬殊。普通人工授精周期约10-15万日元,若选择供精服务则需追加20万日元,若是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,费用可能突破100万日元。横滨一对夫妇向我们算账:“三年花了380万日元,等于买了辆新车,但为了能有个孩子……”
去年大阪地方法院的一纸判决引发热议——某匿名捐精者的子女要求知晓生父信息被拒。这暴露出现行制度的尴尬:日本目前约60%精子来源是匿名捐赠,但随着DNA检测普及,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网络自发组织“生物学亲属搜索会”。
争议同样存在于代孕领域。尽管日本妇产科学会明令禁止,但仍有诊所暗箱操作。记者暗访时,某中介直言:“去美国代孕要2000万日元,在我们这里1200万就能搞定。”说罢递来印着中英日三语的宣传单。
傍晚的东京塔下,刚结束诊疗的凉介夫妇显得心事重重。“医生说这次成功率不到10%,可我们还能试几次呢?”这样的困惑折射出整个行业的困境。日本生殖医学会统计显示,40岁以上女性单次试管婴儿活产率仅6.3%,但仍有62%的诊所接收45岁以上患者。
业内专家指出,与其盲目追求技术突破,不如完善配套支持。比如北海道某医院推出的“生育压力疏导课程”,或是福冈某机构建立的供精志愿者跟踪系统。正如庆应大学教授山田所言:“辅助生殖不该是场豪赌,而应是充满尊严的生命接力。”
夜幕降临,生殖医院的LED灯牌在街道上格外醒目。玻璃窗内,护士正在整理成排的液氮储存罐,那些在-196℃中沉睡的胚胎,或许正在等待一个春暖花开的解冻时刻。